山东商报·速豹新闻 李洪悦
12月18日上午,枣庄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精准施策聚力推动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枣庄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杜飞廉作新闻发布。枣庄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市高端化工产业促进中心(市工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田伟,枣庄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修存,枣庄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广磊出席并回答记者问答。
今年以来,在枣庄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工信系统以“五个一”发展思路为引领,以“重点项目落地见效年”为抓手,锚定“强工兴产、转型突围”目标,主动靠前服务,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为企业减负担、增信心、注活力,全市工业企业平稳健康发展。
一、完善培育体系,推动企业梯次发展。深入实施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创新开展枣庄市工业企业“8010”对标登高行动,梳理90家重点培育企业,“一企一策”分年度制定登高目标,全力育增量、扩总量、提质量,加快推动企业提质扩规、倍增发展。1—10月,全市42家企业营收达到8.3亿元以上时序进度,其中4家企业营收达到83亿元以上时序进度。聚力培育高成长型中小企业,进一步完善“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等优质中小企业培育库,对入库企业实施动态管理、分类指导和精准服务,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2024年,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92家和省级单项冠军企业16家,其中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数量取得历史性突破。
二、加强平台建设,促进创新能力提升。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研发机构建设,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结合自身需求、行业特点、产业链分工等,按照六有标准自建研发机构或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创新平台。2024年,新增省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7家,市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39家,省级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基地4家,省级企业技术创新项目82个,省首批数字经济产业创新中心2家。加大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力度,鼓励制造业企业、信息技术企业、互联网企业等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2024年,新增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3个、省级储备平台3个,新遴选认定市级工业互联网平台6个。
三、强化政策支撑,全力释放惠企红利。围绕政策落实,为企业“争荣誉”,为发展“添动力”,持续用好“枣惠达”平台,及时兑现落实奖补资金。截至目前,今年已兑现落实市级奖补资金1.06亿元,对上争取省级以上奖补资金9364万元;推荐中兴煤矿公司旧址入选第六批国家工业遗产,3家企业获山东省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进表彰,济青枣潍工业母机产业集群入选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农产品(石榴)“产业大脑”入选省第二批“产业大脑”建设试点。深入贯彻国家、省关于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决策部署,印发实施《枣庄市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工作方案》,成功举办3场“技改荟 数智行”走进企业活动,有效激发工业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积极性。1—11月,全市共实施投资过500万元的工业技改项目459个,60个项目列入2024年省重点项目导向目录,16个项目列入2024年全省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清单。成功举办枣庄市标志性产业链融通对接大会、山东省玻璃新材料产业融链固链对接活动、“工业母机+”百行万企产需对接活动(枣庄站)等产业链融通对接活动,着力构建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相互依存、互为支撑、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
四、提升服务质效,助力企业快速发展。深入实施规上工业企业帮包“全覆盖”,28名市级领导、50家市直单位结对帮包112家重点规上工业企业,由各区(市)牵头制定区(市)领导和责任单位帮包机制,实现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帮包“全覆盖”,每季度开展企业帮包“背对背”评议工作,全力助推工业企业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1—11月,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达到1252家,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全市累计工业用电量完成136.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9%。梳理汇总各级惠企政策,编制《2024年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惠企政策汇编》和惠企政策“码上知”彩页,依托企业帮包“全覆盖”工作机制和枣庄工信微信公众号定期更新推送,组织开展“送政策 谋发展 解难题”入企走访调研活动,打通政策到企业的“最后一公里”,全力帮助企业争政策、疏堵点、解难题、促发展。
下一步,全市工信系统将坚持以“五个一”发展思路为引领,持续加大企业培育力度,强化政策扶持,做好服务保障,深入挖掘企业潜力,全力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奋力推进全市工业经济实现更快速度、更好效益、更高质量发展。
记者问答
记者:当前,数字化转型已成为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和必然趋势,请问枣庄市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田伟:近年来,枣庄市锚定“强工兴产、转型突围”目标,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数字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应用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全力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持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
一、平台赋能,夯实数字化转型支撑。实施工业互联网平台梯次培育,鼓励制造业企业、信息技术企业、互联网企业等自建或联合共建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2024年,枣庄市民卡管理有限公司、山东腾达特种钢丝科技有限公司获评首批山东省数字经济创新平台。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各类工业互联网平台28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型平台2个、省级重点平台12个、市级平台12个,初步构建了“市级—省级—国家级特色专业型平台”梯次培育体系。
二、数据驱动,提升企业数字化水平。引导企业加强数据资源利用,提高数据管理能力,累计培育省级总数据师制度试点企业14家、省级DCMM贯标试点企业40家,6家企业通过DCMM贯标评定,19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持续推进工业企业实施基础设施、核心业务、工业设备上云,2023年以来,全市新增上云工业企业218家。加快推进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成功培育锂电池制造、机床、农产品(石榴)等3个省级“产业大脑”建设试点,累计打造省级数字经济园区8个、市级数字经济园区7个。
三、标杆引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坚持树典型、立标杆,开展数字化转型示范培育,以点带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枣庄市入选山东省数字化转型贯标试点城市,5家企业入选省数字化转型贯标试点企业,滕州市入选国家产品主数据标准(CPMS)建设县域试点,2个项目入选省数字化转型揭榜挂帅试点,累计打造国家级5G工厂3个、国家级智能制造场景4个、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34个、省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4个、省级数字经济“晨星工厂”133家。
四、精准服务,打造优良转型生态。持续壮大市工业互联网服务商联盟及数字专员队伍,累计培育招引工业互联网服务商33家、数字专员221名。印发《枣庄市数字化转型培训工作方案》,采取省、市、区(市)联动方式开展数字化转型培训,今年以来,组织企业参加培训61场,累计培训企业1317家(次)。征集发布《全市数字化转型“供给+需求”清单》《枣庄市智改数转供需信息清单》,举办“数实融合”全国行、“5G+工业互联网”扬帆行动现场会、“工赋锂电”数字化转型观摩、百日“双走进”等系列对接活动,搭建沟通交流平台,促进供需精准对接。
记者: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是衡量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请问枣庄市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情况怎么样?
刘修存:近年来,全市工信系统高度重视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工作,鼓励支持企业对标对表开展提升,全市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今年16家企业入选第八批山东省制造业单项冠军,创历年新高。截至目前,枣庄市累计成功入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3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40家。
一、建立完善后备培育库。动态更新制造业单项冠军后备培育库,定期梳理入库企业生产经营、主导产品、市场开拓等方面情况,加大政策宣贯力度,帮助企业进一步加强对单项冠军的认识,激发企业争创制造业单项冠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精准务实指导服务。组织申报期间,广泛宣传动员,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培育交流活动,邀请已成功申报企业开展经验分享,对有申报意向的企业,组织参加专题培训会,“一对一”精准答疑解惑,靠上服务指导,帮助企业充分展示发展成效,提高申报成功率。
三、强化总结示范引领。强化对获评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跟踪服务,认真总结企业主要做法和典型经验,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进行示范推广,带动广大制造业企业提升研发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档次,全面提升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竞争力。
记者:加快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作为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请问我们如何抓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取得了什么成绩?
张广磊:近年来,全市工信系统深入实施“强工兴产、转型突围”战略,通过构建“培育、政策、环境”三位一体工作体系,全面推进专精特新等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截至目前,枣庄市已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13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035家,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培育强企,助推企业梯度成长。坚持“以大挖小、明确重点、精准培育、应推尽推”的工作原则和思路,健全完善“选种、育苗、培优”的“全周期培育、全要素赋能”服务体系。建立优质中小企业培育库,通过动态管理、梯次推进、重点培育、跟踪服务、分类指导等夯实中小企业发展基础,高效助推中小企业高质量健康发展,推动中小企业走“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发展道路。
二、政策惠企,激活企业发展活力。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强化政策系统合力,发挥政策集成效应,围绕工业经济稳增长,系统梳理国家、省、市级关于工业企业的助企纾困政策,选择针对性强、适用性高、普惠性广,切合枣庄发展实情的政策汇编成册,让企业了解政策、掌握政策、用好用足政策红利。从“白纸黑字”到“真金白银”。因地制宜制定出台市级支持政策,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并及时落实智能改造、融资服务、创新创业等扶持政策。今年以来,市工信局累计为企业落实市级奖补资金1.06亿元,真正让企业实现“名利双收”。
三、环境活企,助推企业高效发展。金融赋能促进企业提质增效。鼓励融资性担保机构、应急转贷机构扩大业务规模、降低费率,今年以来,为203家小微企业提供担保金额5.18亿元,绝大多数业务担保费率在1.5%以下;为294家企业提供转贷金额37.98亿元,转贷业务费率在0.8‰。载体支持夯实企业发展沃土。精心打造各类企业培育孵化载体,大力培育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创新研发平台等各类平台载体,加大对不同企业群体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转型发展的主动性与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