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 卜宪国 梁文潇
6月27日,枣庄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枣庄市强化城乡供水保障提升群众用水品质新闻发布会。枣庄市城乡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立军作新闻发布。国金水发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周伯铉,山亭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赵传甲,枣庄市城乡水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何洪超,枣庄市城乡水务局四级调研员、新闻发言人王广琴出席并回答记者提问。
王立军说,近年来,枣庄市认真贯彻关于“要让农村人口喝上放心水”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决扛牢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民生责任,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实现了安全、优质、放心水全域供给,城乡群众饮水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
一是突出“一盘棋”规划,全面提升城乡供水保障水平。枣庄市长期以来多依赖地下水作为主要供水水源,近几年受地质等因素影响,造成地下水水质本底不稳;另外枣庄市农村供水工程普遍规模偏小,导致农村供水保障水平不高。对此,枣庄市委、市政府立足枣庄市实际,统筹全域水源配置和工程布局,对枣庄城乡供水格局进行“一盘棋”规划,着力构建全市供水“一张网”。2023年以来,累计实施引调水、规模化供水和水质提升等项目34处,将全市小型农村供水工程压减至93处,全面实现了供水方式由分散向集中转变、供水水质由达标向优质转变、运行管理由传统向智能转变。
二是加快“一体化”建设,科学重构全域城乡供水格局。按照“建大、并中、撤小”的思路,累计投资51亿余元实施全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构建起以中心城区城乡供水一体化为核心,滕州、山亭、台儿庄三个县域供水单元为支撑的“1+3”全域供水格局。其中,中心城区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新建一座日供水能力22万吨的规模化地表水厂,配套建设骨干输配水管网135公里,可跨行政区域覆盖薛城、市中、峄城和枣庄高新区约165万人。滕州市、台儿庄区在已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基础上,新建东沙河、顿庄地表水厂。山亭区针对地形复杂、村庄分散的山丘区供水实际,按照“多源调度、一网互通、集中供水”思路,创新“2+6+N”城乡供水模式,全区农村规模化供水率由2.49%大幅提升至97%以上。
三是强化“一揽子”保障,做优农村饮水安全民生支撑。在风险管控上,建立农村供水风险动态监测和水质抽检机制,对辖区内农村供水工程水质进行全覆盖巡检,确保水质全面达标。用好“枣解决、枣满意”等民生服务平台,发挥农村水管员作用,建立供水问题分级受理机制,第一时间响应群众诉求,提升农村供水服务质量。在县域统管上,整体推行“1+N”的供水统管模式,即1家市(县)级水务公司直管到户,实现制水、输水、用水的全过程全流程管理;县域内打造N个镇级营业及服务网点,方便群众办理水费缴纳、报装报修等业务,确保年内实现统管到户全覆盖。
饮水安全事关群众身体健康,事关乡村振兴成效,更事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下一步,将更加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对于农村供水保障的部署要求,坚持规模化实施、标准化建设、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智慧化赋能,全力打造“设施良好、管理规范、供水达标、水价合理、运行可靠”的供水运管服务体系,让 422 万枣庄人民都能喝上“优质水、放心水”。
记者问答:
记者: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分类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集中供水规模化、小型供水规范化建设”。请问当前,枣庄市在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怎样的成效?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
何洪超:枣庄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居民饮水保障水平。
2023年以来,枣庄市严格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山东省水质提升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要求,按照“以城带乡、能延则延、宜联则联”原则,新建规模化供水水厂8个,完成957个村的村内供水管网更新改造、114个未通自来水村的通水工程,全市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农村供水规模化率达到97%以上。2024年12月31日,全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成通水仪式举行,标志着枣庄市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群众饮水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
2025年,枣庄市将继续完善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建设,完成年度惠民实事任务中的160.5公里的规模化供水骨干管网铺设与101个村的村内老旧供水管网更新改造,新增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人口6.7万人,将枣庄市农村供水规模化率提升至98%以上。
记者:请问枣庄市中心城区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是什么?目前枣庄水厂运行情况如何?
周伯铉:2024年,枣庄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枣庄市中心城区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将百姓用水安全列为惠民实事之首全力推进。国金水发集团投资14.8亿元,历时14个月全部完成建设任务。主要建设内容有:新建枣庄水厂1座,包含10座单体建筑物,安装设备3500台套;新建135公里供水管道,其中:77公里供水骨干管道,36公里原水管道,22公里农村支管。项目自东向西横跨3个区,7个乡镇,是枣庄近10年来实施的最大的供水项目。
枣庄水厂采用国内先进设备和成熟工艺,引入先进管理团队,通过智慧水务调度中心进行数字赋能,目前产能已达到约13万方每天,出厂水经日检、月检、半年检,97项指标全部合格达优。其中硝酸盐5.08mg/L(优于国家标准10mg/L)、总硬度256mg/L(优于国家标准450mg/L),这些指标均得到了根本性改变,出厂水质全面优于国家标准,达到国内饮水先进城市水平。
下一步,将以更高标准守护供水安全,以更优服务回应群众期待,持续深化智慧水务建设,强化水源生态保护,全力打造“三网五同”供水新格局,让人民群众喝上优质水、放心水、幸福水。
记者:《山东省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提出开展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三年专项行动,对全面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提出了具体要求。请问枣庄市城乡水务局在提升农村供水水质方面,作出了哪些努力?
王广琴:实施水质提升专项行动以前,枣庄市城乡供水存在水质不稳定的问题。一方面,长期以来,枣庄市人饮水源主要取自地下,地下水富水区的碳酸盐地质导致水质总硬度偏高;另一方面,个别小型供水工程运行管理不规范,影响枣庄市城乡居民生活饮用水水质。
为有效纾解农村供水水质不稳定的问题,枣庄市城乡水务局大力实施农村供水水质提升行动,有效保障农民群众喝上“放心水”。
一是升级深度水处理工艺。参照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对城乡水处理设施进行升级,将膜处理或离子交换等深度处理后的水与原水进行掺混,降低总硬等指标,以确保当前水质达标;对小型供水工程全部配备净化消毒设施并严格规范使用,确保供水水质达标。
二是开展地表水源置换。以现代水网建设为契机,通过地表水置换的方式实施引调水、城乡供水一体化等工程,新建枣庄水厂、东沙河水厂、兆泉水厂等地表水厂,截至目前,地表水源覆盖人口比例较实施水质提升专项行动之前,提升了约60个百分点。
三是完善供水水质考核机制。将农村供水水质达标率纳入市对区(市)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督促区(市)每年组织对辖内农村供水工程进行全覆盖巡检,确保按时完成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任务,真正让老百姓喝上“安全水、放心水、健康水、明白水”。
记者:山亭区的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建设成效如何?下一步,在供水保障上将采取哪些举措?
赵传甲:农村供水保障工程作为本届区委、区政府“一号民生工程”,山亭区将该工程作为乡村振兴和民生改善的重要基石。成立了由区委书记任指挥长的工程建设指挥部,顶格推进、全面发动,5690余名干群日夜奋战,利用近2年时间,建成了经得起检验的“民心工程”,提前1年完成省定目标任务。规模化供水覆盖率由2.49%提高到97%,水质达标率由87.5%提升至100%,供水时长由6小时提高到24小时,全区14.1万户农村群众实现了规模化供水,彻底解决建区以来农村群众愁盼的吃水难题,“大厂小站、高池细管”山丘区供水模式成为全省样板。
今年将重心转移到建立和完善科学、高效的运维管理制度上来,确保供水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为乡村振兴和民生改善提供坚实的保障。
一是持续推进区级统管。确定山亿集团下辖的自来水公司负责管理,全面负责农村供水工程从“水源头到水龙头”的运行和管护,向用水户提供符合水质、水量等要求的供水服务。全区722个自然村全部由自来水公司接管运营服务,实现直管到户。建立“区级供水公司+镇级服务站点+村级水管员”三级管理网络,实行“供水公司管理到村、专业人员服务到户”的运维模式,形成政府统一主导、行业统一监管、公司统一运维、平台统一服务的农村供水运行管理新格局。
二是构建高效管理服务体系。聚焦供水工程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管理,按照区级公司负总责,镇级服务网点负主责,村级水管员负首责的原则,形成从水源头到水龙头的一张管理服务网络。打造区级自来水公司+镇村服务网点相结合的两个层级,健全长效服务管理机制,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参与行业管理交流,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及服务能力;进一步明确供水岗位职责和管理考核机制,激励各岗位工作人员主动作为、爱岗敬业,利用供水监督服务专线确保群众诉求能够及时得到响应;确保供水服务及时、高效,切实满足群众需求。
三是推动供水数字化转型。构建全区城乡供水综合管控平台,全面覆盖用户服务分析、水厂监管及远程控制、GIS巡线、调节站和高位水池实时监控等功能,计划布局722个智能监控点,将管网巡线轨迹、水质在线监测等7个系统,一并纳入平台管理,实现远程抄表、供水管网压力、供水流量等信息全自动监控,对通信异常、用水户用水异常、设备异常、水费欠费等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实现供水服务掌上办、网上办、零跑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