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 卜宪国
8月28日,枣庄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2024年枣庄市生态环境质量报告书新闻发布会。枣庄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山东省枣庄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党支部书记(新闻发言人)马运福作新闻发布。山东省枣庄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王旭东,山东省枣庄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党务与纪检室主任徐海峰,山东省枣庄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办公室主任徐学浩出席并回答记者提问。
马运福说,2024年,在枣庄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枣庄市生态环境局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中心,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主线,系统谋划,扎实推进,全力以赴抓高水平保护、促高质量发展。连续三年获得省对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优秀”等次,跻身全省前三位。在第三届全省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比武竞赛中,获辐射监测专项比武团体三等奖(全省第五名)、优秀监测战歌三等奖,3人获个人二等奖。其中辐射监测专项是首次获奖,填补了我市在该项赛事获奖上的历史空白。
大气环境方面:2024年,枣庄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52,同比改善4.0%。六项参数呈现“三降三持平”特征,空气质量达标率为63.9%,其中SO2年累计浓度为8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27.3%;NO2年累计浓度为30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6.2%;PM10年累计浓度为71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7.8%;PM2.5、CO、O3年累计浓度分别为42微克每立方米、1.1毫克每立方米、184微克每立方米,同比持平。
水环境方面:2024年,枣庄市全域20个断面皆为Ⅱ类或Ⅲ类水质,断面达标率为100%,Ⅱ类水质断面达到了20%。河流水质类别评价中,新薛河、城河及薛城大沙河水质类别为“优”,其余河流水质类别为“良”。全市7条河流水质指数保持在3.84-5.65之间,水质整体平稳、无明显变化。全市地下水水质状况总体良好,监测的9个地下水源有7个达到地下水Ⅲ类标准,有2个达到地下水Ⅳ类标准。
声环境方面:2024年,枣庄市建成区区域声环境等效声级平均值为53.6分贝,区域声环境质量等级为二级,评价等级为“较好”;建成区道路交通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61.9分贝,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等级为一级,评价等级为“好”;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整体上升,平均等效声级整体下降。全年监测31个功能区噪声点位,昼间监测达标率为98.4%,夜间监测达标率为94.4%。
土壤环境方面:按照《2024年山东省土壤环境监测实施方案》的要求,枣庄市共5个土壤背景纳入监测范围,5个土壤背景点监测结果均符合《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T15618-2018)风险筛选值限值要求,未超过筛选值,土壤单项污染指数(Pi)均小于1,污染评价均为无污染,土壤污染样本达标率为100%。
生态方面:2024年,生态环境部门对全市汇入南四湖的6条河流、2个水库水生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监测;分别在峄城和滕州各布设1个农田样地,在山亭设立一个森林样地。调查期间共鉴定底栖动物18种,浮游动物56种,浮游植物64种,着生藻类39种,大型水生维管植物7种;城乡调查发现鸟类9种。我市生态状况总体较稳定,生态质量指数(EQI)值为50.53,生态质量类型为三类。
辐射环境方面:2024年,全市电离辐射环境数值处于本底水平范围,电磁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全年未发生辐射安全事故,废旧放射源安全收贮率100%,辐射监测点位监测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
记者问答
记者:《生态环境质量报告书》反映出去年我市生态环境各项指标改善明显,请问今年以来我市在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马运福:今年以来,市生态环境局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在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中持续发力,促进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扎实成效。
聚力大气污染防治。聚焦全市大气污染防治核心任务,强力推进重点工程与源头管控,完成55家重点企业泄漏检测与修复工作,推动14家水泥、2家焦化企业实施全面超低排放改造,关停整合2蒸吨及以下生物质锅炉25家企业。坚持工业源、扬尘源、移动源、生活源“四源”联防联控,组织开展砖瓦窑、机制砂、烟花爆竹“三个专项整治”。“一企一策”推进8大重点行业企业环保绩效创A工作,建立35家提级培育企业清单。制定化工、工业涂装、家具制造等7个重点行业集群整治方案,426家企业纳入“枣换碳”平台管理,完成52家人造石英石企业规范治理。今年1—7月,全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19,同比改善12.3%;6项大气污染物均实现同比改善,其中,SO2、NO2改善率居全省第1位、O3改善率居全省第2位,CO改善率居全省第3位;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同比增加17天,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5天。
纵深推进水环境治理。坚持“保水质”与“增颜值”并举,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系统保护。针对贾庄闸、群乐桥断面水质不稳定问题,实施重点河流“一断面一策”精准治理。加快人工湿地修复提升,组织人工湿地运行及维护状况环境效益评价,公布全市35处人工湿地监管名单,制定出台运维方案,重点推进17处湿地修复提升。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治理,规范整治排污口4处、依法取缔排污口5处。巩固提升51处污水站和33个村庄环境治理成效,农村黑臭水体实现动态清零。今年1—7月,全市9个国、省控断面水体优良比例达100%,水质综合指数居全省第3位,改善率居全省第1位。
优化提升监管效能。聚焦群众“家门口”环境问题,开展噪声扰民、餐饮油烟、恶臭异味问题“三整治一提升”行动,解决各类环境诉求1700多项。规范涉企执法监管,精减检查频次,非现场执法占比51.02%。推行生态环境“差异化”监管,今年以来195家企业纳入正面清单动态管理,立案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67起,免予处罚22件,金额共计248万元。我市入选4个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机构规范化建设试点之一,连续3年荣获全国环境执法大练兵表现突出集体,联合公安机关侦破全国首例柴油货车污染控制装置造假案件,并成功判决全国入刑“第一案”。
全力服务高质量发展。优化审批服务,出台“枣环惠企”建设项目环保服务方案、服务“重点工作集中攻坚年”惠企十四条措施,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企业实现治污与发展双赢。深化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累计交易67吨颗粒物、69吨挥发性有机物,保障全市20个建设项目排污需求。做好全生命周期帮包服务,今年以来完成230个省市重点项目环评审批。枣庄八一水煤浆1x35万千瓦热电联产项目,邀请专家在环评编制过程中先期介入,同步指导、同步修改完善,审批时间较常规流程加快2个月以上,创省同类重大项目环评审批最快进度。推进工业园区规划环评和项目联动,全市19个产业园区全面推行打捆审批,在薛城经济开发区实施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试点改革,降低企业入园成本。
记者: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请介绍一下我市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王旭东: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
在基层监测能力建设上持续建机制、聚合力。坚持抓基层打基础,改造办公场所和实验室面积2100余平方米,配备装备仪器140余台(套)。出台“人才工作10条措施”,通过“榴枣归乡”“上挂下派”等充实基层监测岗位20人。县级监测机构在全省率先全部取得CMA资质,滕州、市中监控中心完成26项资质扩项。区县123人获上岗证,持证项目达326项1746项次,基层持证人数、项次分别增加63.4%、107%。全力推进“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大培训、大练兵”五大活动,常态化组织技能培训和实战练兵,我市获全省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大比武辐射监测专项团体三等奖(第五名),3人获二等奖;在应急执法比武中获环境执法团体一等奖、应急管理团体二等奖,3人获个人一等奖。
在监测监控任务落实上持续强支撑、求实效。严格落实省市监测任务,制定市级年度监测方案,并组织开展各项监测监控工作。扎实做好自动监测保障,常态化开展在线监测站点防人为干扰检查,切实守住监测数据“真准全快新”底线。2024年,我市环境空气质量6项污染物实现“3持平3改善”,9个国、省控断面水体优良比例达100%。在省对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位列全省第3名,连续三年获得“优秀”等次。
在健全体系数智赋能上持续增效能、促提升。发挥大数据集成、分析作用,搭建“一中心、一张图、一平台、N应用”的一体化指挥平台,实现数智赋能“精准治”。完善“一筛查三推送”数据研判处置机制,组建“监管+监测+执法+专家”的数据筛查分析小组,实现接收、研判、响应、处理、销号闭环管理。累计筛查分析异常数据1300多条,督促企业整改问题300余个。加强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管理,推动污染物自动监测联网,重点企业视频监控覆盖率超过85%。2024年,全市自动监测数据有效传输率、数据准确率均居全省前列。
在服务监管打击违法上持续抓协同、提战力。强化人为干扰环境质量监测排查整治,健全问题发现核查整改闭环机制。加强社会监测机构管理,依托行业协会开展监测机构诚信承诺和自律管理,签署承诺书100%,行业规范度显著提升。强化联合执法,成功举办苏鲁4地行政边界地区生态环境执法监测联席会议。强化监测、监管、执法联动和会商研判,充分发挥监测感知作用,为高效执法监管提供坚强支撑。严打监测领域违法犯罪行为,与执法部门协同配合、随警作战,建立案件线索共享、联合挂牌督办机制,积极提供技术保障。
记者:报告中提到生态环境监测是守护绿水青山的“眼睛”,请问目前枣庄市在大气、水、声、土壤等领域的监测网络具体是如何布设的?监测频率和数据更新机制是怎样的?
徐海峰: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就像守护绿水青山的“眼睛”,其布点的意义重大。在大气、水、声、土壤等领域科学布设监测点位,能够全面、准确、及时地捕捉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助力精准治污、科学治污,同时也能及时回应公众对环境质量的关切,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首先我从以下四个方面介绍一下各领域的具体布设情况:
一是大气环境监测网络建设:设有86个自动监测站点,包括6个国控站、9个省控站、65个乡镇站、1个超级站、1个交通站和4个工业园区站。这些站点的布设兼顾了不同行政区域、功能区域(如工业园区、交通干线)以及城乡范围,能全面反映全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整体状况和区域差异。监测指标涵盖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臭氧、一氧化碳、PM10、PM2.5、116种挥发性有机物,以及大气颗粒物中阴阳离子组分、重金属、有机碳和元素碳等项目。
二是水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共18个,包括6个国控站、10个省控站、2个市控站,点位覆盖全市主要河流。通过在主要河流的关键节点布设站点,可有效监控河流水质的变化情况,及时掌握流域内的水污染状况。监测指标有pH值、溶解氧、电导率、浊度、流量、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氮、总磷等。
三是声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声环境自动监测站11个,均为国控站点,点位覆盖建成区,包括3个一类功能区(居住、文教机关为主)、3个二类功能区(混合区)、3个三类功能区(工业区)、2个4a类功能区(交通干线两侧)。这样的布设能全面反映不同功能区域的声环境质量,满足声环境管理的需求。
四是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结合手工监测,按照国家、省、市三级监测方案要求进行布点,以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的本底状况和变化趋势。
其次是枣庄市监测频率和数据更新机制情况:自动监测方面:大气、水质、声环境的自动监测数据均为实时上传至平台更新,能实现对环境质量的动态监控,一旦出现异常可及时预警。手工监测方面:按照国家、省、市三级监测方案及环境管理需求布设点位,涉及地表水、地下水、声环境、土壤、农村环境等要素,监测频次按照省方案推进,监测后当月上传数据至系统进行审核。
自动监控、手工监测构成互相补充的监测手段,覆盖水、气、声、土壤等环境要素以及辖区内的重点污染源。为适应美丽中国建设考核监测体系,我市自2024年起有序开展监测点位调整。截至目前,已完成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声环境、农业面源、农村黑臭水体及污水处理设施、千吨万人以上饮用水等重点领域监测点位调整。调整工作结合本市生态特点和发展实际,科学优化点位布局,进一步完善监测网络覆盖,提升数据代表性和准确性,确保监测结果全面体现辖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为生态环境管理决策提供坚实支撑。
记者:我们有关注到新闻报道,今年我市在生物多样性监测方面实现了从“单一水质指标”到“全要素生态监测”的跨越,请给我们介绍一下生物多样性监测的开展情况。
徐学浩:生物多样性监测是指通过系统收集和分析数据,评估生物多样性的现状、趋势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掌握不同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情况,包括物种数量、分布范围、遗传多样性;及时发现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趋势,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数据的深入分析,预测潜在的生物多样性危机,及时发出预警信号,为政府、企业和公众提供科学、准确的信息。
今年4月份,山东省按照国家监测方案要求,在我市率先启动国控断面水生态监测,实现了从“单一水质指标”到“全要素生态监测”的重要跨越。监测内容不仅包含pH值、溶解氧等常规水质指标,更着重聚焦水生生物多样性,全面纳入底栖动物、浮游植物、着生藻类等生态指标。通过对水体中生物群落结构的深入分析,能够更精准地评估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为识别生态风险、制定修复策略提供了“活体指标”和“动态依据”。从水质指标来看,监测区域内的水体pH值稳定在适宜范围,污染物指标控制在较低水平,多数监测点位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部分区域甚至呈现出Ⅱ类水质的优良状态,水体自净能力和环境承载力增强。在物种情况方面,监测发现水生生物多样性丰富度显著提高,底栖动物中出现了对水质敏感的蜉蝣目、毛翅目等类群,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趋于稳定且优势种以硅藻等指示清洁水体的种类为主,着生藻类的分布均匀性也明显改善。
作为南四湖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我市独特的地理环境,优良的生态环境,良好的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在境内先后发现了白眉鸭、青头潜鸭和白琵鹭等多种珍稀鸟类栖息,枣庄抱犊崮、微山湖红荷湿地有震旦鸦雀等国家保护动物的稳定种群,建立了涵盖6个县级行政单元、观测样线长度超过260公里、物种记录近2000条的基础数据库,其中包括国家重点保护动物50种、植物22种。保护动植物的“朋友圈”不断扩容,说明我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持续优化,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得到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