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 通讯员 张永渠 刘圣银
近年来,薛城区临城街道人大始终把帮扶生活困难家庭作为履职重点,引导代表主动下沉基层、精准对接需求,从生活保障、子女教育到就业支持,全方位送去温暖与关怀,用实际行动为困难家庭撑起“幸福伞”。
摸清需求底数,让帮扶“精准到心”。“帮困难家庭,首先得知道他们最缺啥、最愁啥。”临城街道人大深知,精准帮扶的前提是摸清需求底数。为此,街道人大组织代表开展“敲门行动”,分片走进辖区困难家庭,与居民促膝长谈——有的家庭因家人患病长期服药,医疗开支压得人喘不过气;有的家庭仅靠一人打零工维持生计,孩子上学费用成了“心头难”;还有的独居老人行动不便,日常购物、就医都成问题。代表们把这些诉求一一记在“民情笔记本”上,分类梳理形成“困难家庭需求清单”,确保帮扶措施能精准对接每一户的实际困境。

针对独居老人的生活难题,代表们牵头组建“邻里互助小组”,协调社区志愿者定期上门:帮老人采购米面油等生活物资,陪老人到社区卫生服务站体检,还会唠唠家常缓解孤独;遇到老人家里水管漏水、电器故障,代表们第一时间联系维修师傅上门处理,让老人的生活少了“烦心事”。对于因病致困的家庭,代表们主动对接医保部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协助整理报销材料、申请医疗救助,还联系公益组织捐赠药品,尽力减轻他们的医疗负担。
聚焦急难愁盼,让温暖“直达家门”。“孩子上学的事,是困难家庭最牵挂的,绝不能让孩子因贫失学。”在梳理需求清单时,临城街道人大代表们发现,不少困难家庭面临子女教育费用压力大、课后辅导资源缺乏等问题。为此,街道人大工作室迅速行动:一方面,组织代表对接教育部门、学校,为困难家庭子女申请学费减免、助学金,确保“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另一方面,发动代表中的教师、退休教育工作者,以及辖区学校的优秀教师,成立“公益辅导队”,每周利用周末时间为困难家庭孩子辅导功课,不仅讲解知识点,还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鼓励他们树立信心。
除了教育帮扶,代表们还格外关注困难家庭的生活保障。逢年过节,代表们会带着米、面、油、春联等物资上门慰问,陪困难家庭一起包饺子、话家常,让他们感受节日的温暖;寒冬来临前,代表们会提前走访,查看困难家庭的取暖情况,为缺衣少暖的家庭送去棉被、羽绒服,确保他们能温暖过冬;针对有就业意愿的困难家庭成员,代表们主动对接辖区企业,推荐合适的岗位,还联系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免费技能培训,帮他们掌握一技之长,靠自己的双手改善生活。
构建长效机制,让帮扶“持续有力”。“帮扶困难家庭不能只靠‘一时之功’,得建立长效机制,让温暖一直延续”。临城街道人大不仅注重即时性帮扶,更着力推动困难家庭帮扶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街道人大工作室组织代表与困难家庭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关系,定期回访、动态跟踪,及时了解家庭情况变化,调整帮扶措施——如果家庭收入有了改善,就协助他们巩固成果;如果遇到新的困难,就第一时间协调解决,避免“返贫”“返困”。
同时,临城街道人大还组织代表开展困难家庭帮扶工作调研,针对帮扶过程中发现的“部分困难家庭政策知晓率低”“公益资源对接不顺畅”等问题,形成专题建议,推动街道优化服务:设立“困难家庭政策咨询窗口”,安排专人讲解低保、医疗救助、教育补助等政策,帮符合条件的家庭“一站式”办理相关手续;搭建“公益资源对接平台”,整合辖区企业、社会组织的捐赠物资、公益服务,让帮扶资源能更高效地送到困难家庭手中。
下一步,临城街道人大将继续组织代表深耕民生领域,不断细化帮扶举措、拓展帮扶范围,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帮助更多困难家庭走出困境、奔向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