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枣庄频道>内容详情

枣庄滕州市级索镇聚力农村“三变”改革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2021-08-13 10:57:27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近年来,枣庄滕州市级索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积极创新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机制体制,采取存量折股、增量配股、土地入股等形式,将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化,有效盘活了村集体资源、资产、资金,促进了村集体和村民持续增收。目前,全镇50个村中,集体经济年收入过10万元的达到30个,过100万元的村5个。

推进资源变资本,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

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归属不清、要素聚集不强,导致利用率低、经营性收入少。级索镇积极整合农村闲置场院、土地资源,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村集体资产股份化、土地股权化,切实盘活各种资源要素,形成资源叠加效应,提高资源利用率。一是开展确权颁证。通过组织动员、调查测绘、方案议决、结果公示等程序,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房屋所有权等资产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使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财产在权属上更加清晰、在权能上更加明确、在管理上更加规范、在保障上更加充分。二是推进股份制运作。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对农村资源核查清理、登记备案、资源评估等程序,采取对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进行折股量化、配股到户的方式,将农村资源转变为股份合作社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股权,探索出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化、集体资产股份化、农村资源资本化的发展模式,既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又使农民从股份合作社中获得股份分红。三是搭建交易平台。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建立了镇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将农村土地、房屋、集体经济组织股权等纳入交易范围,搭建起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农村资源向资本转变的制度性平台,形成了镇村一体、开放规范的农村产权流转市场,促进了各类要素自由流动。

推进资金变股金  让分散的资金聚起来

村集体经济发展,离不开资金撬动。如何把各项资金整合起来,用在刀刃上、投在关键处,发挥最大效益,是急需解决的问题。级索镇积极整合各项涉农资金,采取集中投入、产业带动、社会参与、农民受益的方式,使分散的资金聚集起来,实现了资金使用的效益最大化。一是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在坚持不改变资金使用性质及用途的前提下,将财政投入到村级的发展类资金(除补贴类、救济类、应急类外),原则上转变为村集体和农民持有的资金,投入到股份合作社,形成村集体和农户持有的股金,村集体和农民按股比分享收益。同时,明确村民委员会以及村集体领办、创办或控股的企业、农民合作社作为各级财政投入到村的发展类资金承接主体,可以独立发展,也可以将资金投资到企业、合作社或其他经济组织,实行市场化运作,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农村经济发展。2020年以来,采取规划引领、政策扶持、资源整合等方式,整合省、市财政投入的农业、水利、扶贫等资金200万元,撬动社会投入500万元参与村级水利基础设施、农业综合开发,推动了农村综合发展。二是强化产业带动作用。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思路,围绕实现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旅游价值最大化目标,采取财政投入、社会投入、农民入股等方式,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西杨楼村以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为主体,利用原花卉苗圃生产基地,联合北京汽车销售公司,建设了集高效生态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农耕文化体验、乡村民宿等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1处,年可实现产值2000万元。坚持股权平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按照村集体占30%、农民占70%的分配模式,建立完善村集体、农民利益分配机制,确保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  

推进资产变股本  让集体经济富起来

在完成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制改革的基础上,鼓励支持各村因村制宜,探索村集体增收的多种实现途径,建立村集体资产资源增值收益长效分配制度。一是建立以土地资源有效利用为途径的增收模式。以发展农村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为抓手,选择土地流转规模大、效果好的潘楼等10个村作为重点,由村集体领办经商注册的土地股份合作社,交给有管理经验的大户租赁或承包经营。目前,10村平均新增耕地面积300亩,比农户自主经营节约生产资料采购成本20-30%,减少油料消耗30%,解放劳动力1500人,年均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余元。二是建立以提供服务为途径的增收模式。以水磨庄等10个村为重点,分别由村集体创办农机专业合作社、种植专业合作社和植保专业合作社,为农民开展代耕代种代收、统防统治、烘干储藏、集中运输等全程、全资、全时的“保姆式”及“菜单式”服务,年均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6万元。三是建立以企业发展为主要途径的增收模式。以区位优越的千佛阁、大官庄等8个村为重点,整合村级闲置的办公厂所、旧学校、旧厂房等资源,成立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将资产配股到户,采取干部带头、能人带动、招商引资等方式,发展服装加工、电子加工、玩具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展租赁经营,村集体获得稳定租赁收入。其中,后王晁先后发展玻璃工艺品生产、服装加工等中小微企业6家,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0万元,并辐射带动周边10余个乡镇30余个村发展。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记者 刘建华 通讯员 孙建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马宏观